发布合作信息帮我推荐
免费帮你找广告位
今天已有4133人使用找广网找广告位
首 页 找资讯 最新 最热 快讯 广告内参 人气作者 直播内容 找供应 找刊例 找采购 找合作 找案例 每周头部案例 海外最酷案例 近期热门案例 近期最多收藏 全球奖库 金璧奖案例 找人脉 找招聘 高级管理 销售/市场 策划/设计 运营/工程 IT技术研发 人事/行政 找问答 数字互联网媒 软硬件和器材 商业创意服务 交通出行媒体 家庭社区媒体 公共场景媒体 商业场景媒体 电视广播纸媒 广告媒体相关 寻求报道 我要投稿

论广告语言的暴力性,这里给你总结了?

关注问题
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分享
复制地址
举报
关注者
27
被浏览
 
紫云天
关注 发私信

广告语言有一种忽略人们约定的日常语言规则的倾向,肆意扭曲和改变约定的语言用法和意义。如今广告语言中最为流行的,莫过于对汉语中最具生命力的成语的任意篡改。表面上看,这种广告语言只是一字之改,但问题在于,这样武断的篡改不但消解了成语几千年来的约定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这种人为的篡改,把蕴含在成语中的丰富历史语义和内涵挤榨殆尽,剩下的只是与特定商品相关的某种片面、狭窄且武断的语义。此外,广告语言还武断地改变比喻的原初意义,或人为地强制地组合词语,或在追求创意的同时,对语言自身表达方式和规则而不顾,更是导致了一些完全越轨的表达式,有的是逻辑上的混乱,有的是意义上的强制性撮合,有的是语序的混乱……等等。

广告语言这种表达方式直接导致了一种广告的“陌生化效应”,使得各种新奇古怪的表达式接踵而来,并反过来又强化和刺激了追求新奇古怪语言表达的倾向。如果说在文学中,语言的陌生化是一个基本的艺术规律的话,那么,广告语言中的陌生化是既不遵循诗的语言的那些用法规则,又同时违背了日常语言的基本要求。广告语言在自身创意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表达式的形成,便开始对语言本身各种地域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差异进行疯狂消解和同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同一性语言。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广告语言的所谓“创意组合”中,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人为地任意破坏和篡改,并强制地诉诸每一个受众。

于是,广告人作为当代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角色,具有不经共同体商量即可发布新的语式和表达式的特权。这种对语言固有的差异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抽去各种表达式和语句的原有语境,进而构成一种脱离原有语境的意义生成,最终导致语言的差异的溶解。最典型的语言表达有如下几种:将英语或其他西文直接溶入汉语的表达式之中,如“海信电视,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这里,汉语的语音和英语的语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语言杂烩的特有景观,对于不懂洋文的受众来说,这样的表达制造了一种不伦不类的联想效果;对于懂得洋文的受众来说,汉语的表达则被引向英文意义的思索,从而使得汉语变成了一种陪衬性的语言,而英语在这里反倒成了本体性的语言。

再比如,把各种不同语言词汇的使用语境抽去,造成一种对消费者迷惑的效应,这特别明显地反映在有些商品为了提高其“高技术含量”,有意引进或生造科学的术语,从而形成了当前广告语言的又一特点。像“维他命原B5”、“保湿因子”、“贝质素”一类的广告语言随处可见。当这类科学的术语失去了其固有的语境时,在日常语言的范围内任意使用,只能是对日常语言的强暴。像借用古代典故传说来重塑语言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古典的语言变成为现代的煽动术,历史的意蕴在几十秒时间里,被塞入一个品牌的拙劣吹嘘,如桃园三结义成了酒的主题……当语言的原有语境被抽去,并塞进某一产品的狭窄意义域时,语言被扭曲了,意义被扭曲了,历史被削平了,语言的深度由此而丧失了。

广告语言的主体假定了一种和听众同一的身份角色,以集体的主语称谓“我们”的认同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这种完全缺乏对话性的广告独白中,所谓的“我们”本质上不过是一种对受众的语法的强暴,即以一种包容的虚拟语态把每一个接收这条信息的人囊括其内,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广告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虚假认同过程中,发送者把自己的意志和选择强加给了接收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广告语言中的这种虚假的“我们”,是通过一种公众假定的普遍认同来达到消除受众中的“你”和“他”,消解个性的乃至群体的文化差异,进而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甚至意识形态达到一致性。这里,我们真正瞥见了广告语言的“语法的强暴”所透露出来的语言的政治学特征,即广告语言单向的、不可逆的具有凌越地位和权力的压抑和排斥本性。

发布于 2020-01-09 09:27
添加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复制地址
https://zgooh.zhaoguang.com/news/11256/answer/10303
举报
查看更多回答
发布新的问题 >